网络红人“秦火火”“立二拆四”等“谣言推手”日前被公安机关依法刑拘。“秦火火”等人肆虐网络、掘金多年,不断炮制出谣言,而网民盲目“信谣传谣”则成为推动“秦火火”的助燃剂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谣言? “信谣传谣”得以生存的土壤是“不友好,不互信”的社交生态。传播学中接受研究理论表明,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实。网民对社会面貌所积累的看法与情绪,已经沉淀为比较顽固的“刻板印象”,当谣言符合这种认知和想象时,谣言立刻寻到了市场,并迅速蔓延。 正因为有不断曝光的负面新闻,一次次冲破着人们的道德和心理底线。在这种社会环境下,“信谣传谣”并非源自网民的单纯、幼稚和善良,而是一哄而上的群体性盲信盲从,背后其实反映了人们对社会“戾气”的一种过度担忧。 传播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定律:谣言量=事件的重要性×证据的暧昧性。“秦火火”们正是抓住当下社会结构中脆弱环节下手,利用网民“仇富仇官”“对公权力的不信任”等心理惯性,制造出迎合人们“阴影审美”的假消息、伪事实,煽动负面情绪,在短时间内无法证实,也无法证伪的情况下屡次得逞。消弭谣言就只好采用“不断辟谣”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来收拾残局。 但整顿和净化网络生态却不能只靠法办几位“谣言制造者”就能收效。“信谣传谣”污染了网络环境,破坏了“观点市场”的竞争规则,甚至是对言论自由的粗暴挑衅。 当社交网络的互动平台开始触碰更多人生活时,谣言仿佛传染性的病毒,危险就在每个人的身边。抵制谣言成为舆论意见领袖的共识。互联网“七条底线”宣言的达成表明,微博微信达人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呵护健康网络生态的重要性。文化部日前出台新规,放权网络文化企业内容自审,也是要网络参与主体更加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,加强行业自律,共同维系互联网这一文明的共同体。
|